文帝执政二十二年后,撒手人寰,太子刘启即位,是为景帝。景帝刚刚即位,便立刻起用了一位重要的政治家——晁错。
晁错是颍川郡人,从小勤奋好学,因为文章写得好,被太常(主管皇家礼仪的官员)征召为属吏。文帝时期,重要的典籍《尚书》已无人传授,濒临失传。当时齐地有一位九十多岁的伏生还能背诵《尚书》,文帝下令抢救《尚书》,太常派晁错去齐地,向伏生学习。晁错学成回朝后,时常被文帝召见讲读《尚书》。文帝发现晁错是一个很有政治才干的人,而晁错也借机进献了很多政策,其中最主要的是削弱诸侯王。文帝觉得汉廷与诸侯王的关系已经很融洽了,无须进一步削弱,便没有采纳晁错的建议。但文帝觉得晁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,也许对太子会有帮助,便任命晁错为太子家令(太子内务最高长官)。太子见了晁错,非常赏识,常常向晁错问策,称他为“智囊”,几乎是言听计从。
景帝即位之后,立刻任命晁错为内史(京畿最高行政长官)。晁错向景帝上奏的奏议,几乎都是马上批准,立刻执行。晁错的显贵,让朝中旧臣非常嫉恨。一次,晁错为了出行方便,在内史府南墙开了两个门。内史府与太上皇庙共用一墙,晁错在墙上开门,相当于破坏了太上皇庙。丞相申屠嘉得知,想借机奏请皇帝,诛杀晁错。晁错得到风声,连夜入宫向景帝请罪。第二天上朝,申屠嘉奏明此事,景帝说这件事已得到批准。申屠嘉无话可说,回家后连连感叹:“我应当先杀了晁错再奏报此事。”
彩绘陶俑(西汉,西汉景帝阳陵陪葬墓出土)
很快景帝提升晁错为御史大夫,这是朝廷中仅次于丞相的官职。晁错认为削弱诸侯王的时机已经成熟,接连向景帝进策,要求取消律令中对诸侯王的优待条款,削夺诸侯王领地。诸侯王闻讯都非常恐慌。在关东诸侯王中,吴王刘濞与朝廷的关系一直不好。刘濞是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,刘邦平定英布后,分封刘濞为吴王。惠帝、高后在位时期,刘濞对汉廷十分恭谨。文帝即位后,刘濞在关东诸侯王中辈分最高,文帝对刘濞十分敬重,这使得刘濞逐渐变得骄横起来。一次吴王太子去长安入朝,与皇太子刘启下棋,两人起了争执,刘启操起棋盘砸向吴太子,结果把吴太子砸死了。文帝命人把吴太子的尸体妥善处理,送回吴国。刘濞气愤地说:“天下一家,死在哪里就葬在哪里。”让人又把吴太子的尸体送回长安。从此刘濞不再入朝,实际上公开了与汉廷的矛盾,文帝也没有办法,只好说吴王年事已高,允许他不再来朝。
刘启即位为皇帝,刘濞更是不入朝了。晁错主张削藩,建议先拿吴国开刀。刘濞听到消息,私下与关东诸侯串通,相互商讨应对之策。景帝三年(前154),朝廷下令,削夺吴国的鄣、会稽两郡。消息传来,吴王立刻起兵反叛。在此之前,胶西王、楚王也因过失被汉廷削夺了大量领土,吴王早已与他们私下结盟。听说吴国反叛,楚国、胶西国也起兵响应,之后临淄、胶东、济南、赵四国也陆续反叛,关东局势完全失控。
景帝没有想到诸侯王们会反叛,现在诸侯王不仅反叛,而且竟有七国之多,景帝一下子没了主意,急忙询问大臣们如何是好。大臣们都说是晁错主张削藩,惹怒了诸侯,杀掉晁错,诸侯自然退兵。景帝听从了大臣们的建议,决定杀掉晁错,向诸侯们谢罪。景帝下令召晁错,晁错还以为景帝要找自己议事,穿戴好朝服出门,结果被直接拉到东市,斩首示众。景帝命大臣袁盎去见吴王,通报诛杀晁错的消息,让吴王退兵。吴王见了袁盎,笑道:“我已经称帝,不可能退兵。”
景帝见和议不成,只能积极备战。文帝临死前,曾对刘启说,周勃的儿子周亚夫是一个难得的将才,如果你日后需要用兵,可以重用他。景帝遵照先帝遗训,任命周亚夫为太尉,让他统领军队平叛。
话说七国联合反叛,叛军主力是吴国和楚国。吴楚联军首先攻入梁国。梁王刘武是景帝的亲弟弟,闻知叛军入境,殊死抵抗,但吴楚兵锋很盛,梁国的抵抗部队被叛军逐一击破,梁王最后只能困守都城睢阳。这时周亚夫率领的汉军已经抵达梁国境内的昌邑(今山东省巨野县境),刘武数次派使者向周亚夫求救,但周亚夫按兵不动。原来周亚夫的战略方针是让梁国消耗吴楚叛军,待吴楚叛军疲惫时再出击。果然,吴楚叛军久攻睢阳不下,士气低落,而后方粮道又被周亚夫切断。吴楚军队军粮耗尽,无心恋战,周亚夫见时机成熟,率汉军主力全线反攻,吴楚叛军大败。楚王自杀,吴王逃奔东越国。东越国王怕汉廷追究,杀死了吴王。吴国、楚国失败,其他五国也失去抵抗的信心,或投降,或被汉军击破。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不到四个月就彻底平息。景帝顺利地度过了执政以来遇到的最大政治危机。
“七国之乱”平息后,景帝很快又遇到第二个政治危机——继承人的选定。景帝在即位后的第四年立长子刘荣为太子。刘荣的母亲栗姬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女人。景帝的姐姐刘嫖常常给景帝推荐妃子,栗姬因此十分怨恨刘嫖。刘荣做了太子,刘嫖想把女儿嫁给刘荣,被栗姬断然拒绝,从此两人结下怨仇。一次景帝病重,担心自己时日不多,就叫来栗姬,嘱托她善待其他皇子,不要重蹈吕后残害刘邦诸子的悲剧。栗姬不但没有应允,反而出言不逊,令景帝心里十分不快。景帝病愈,刘嫖看出景帝怨恨栗姬,一有机会就说栗姬的坏话。景帝七年,大臣建议立栗姬为皇后,景帝听了勃然大怒,认为是栗姬着急做皇后,便下令囚禁栗姬,废掉刘荣。栗姬很快抑郁而死,刘荣被废为临江王,不久也被景帝逼死了。
刘荣被废,皇储之位空缺。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希望让自己的小儿子、景帝的亲弟弟梁王刘武做皇储。刘武到长安朝见,窦太后把想法告诉刘武,刘武自然求之不得。在景帝招待梁王的宴席上,窦太后突然对景帝说:“皇储的人选还没有选定,不如让刘武做皇储吧。”景帝完全没有心理准备,又不敢当面拒绝窦太后,非常尴尬。这时袁盎站出来,对窦太后说,汉家皇帝为子继父位,从没有弟继兄位的先例。窦太后听了,也不好再说什么。此事让景帝意识到,如果不早早确定太子,可能还会有人觊觎帝位。这时王夫人的儿子刘彻娶了刘嫖的女儿,刘嫖极力推荐,景帝最后宣布立刘彻为太子,断了窦太后和刘武的念头。为了庆祝新太子的确立,景帝下令于第二年改元,重新纪年具有“万象更新”的含义。
袁盎虽然为景帝解了围,却得罪了刘武。刘武回国后,愤愤不平,雇用刺客杀死了袁盎。景帝闻讯非常气愤,派人去梁国调查。刘武担心景帝治罪,急忙联络长公主刘嫖和窦太后。长公主、太后先后为刘武说情,刘武也跑到长安负荆请罪,景帝才表示不追究梁王的责任。但兄弟二人的关系再也恢复不到以前了。
刘武谋求皇储的事件对景帝冲击很大,景帝意识到诸侯王的权力太大,难免会有政治野心。景帝不禁又想起当年晁错一系列限制诸侯王权力的主张。景帝下定决心,要从体制上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。于是从中元年开始,景帝着手对封国制度进行改革。
七国之乱结束后,景帝想到限制诸侯王的方式是缩小王国领地,对封国制度并未触及。而从中元三年开始,景帝开始改革王国制度。景帝对王国制度的改革体现在三方面。一是撤销了大量王国官员。二是全面收回王国官员的任免权。三是压低王国官员的等级。经过改革,诸侯王被剥夺了政治权力,只能收取部分王国租税去过奢华的生活,王国独立地位彻底丧失。
七国之乱形势图
就在景帝改革王国体制的同时,对侯国制度也进行了改革。改革主旨与王国制度相当,侯国行政官员由汉廷派置,列侯只能收取侯国租税而不能治国。另外,景帝还规定,以后侯国只能分封在汉郡中,不能分封在王国中。这样侯国便受到汉郡的监控,杜绝了列侯与诸侯王串通的可能。
经过景帝的改革,一个全新的国家体制建立起来。王国和侯国不再是与汉国平起平坐的独立国家,而成为与郡县相当的地方行政组织。中元七年,景帝再度下令重新纪年,在景帝看来,一个全新的时代已经开启,他成功解决了来自关东诸侯的挑战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,感谢每一位的分享。
下载族谱网APP,找到“圈子”加入姓氏圈